执业药师报考中药还是西药好 郯城年鉴2005
卫生工作执业药师报考中药还是西药好
县卫生局2005-2007年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局长、党组书记
于金来(2004.02- )
副 局 长
郑 森(2002.10- )
石启贞(1999.02-2005.06)
李 忠(2005.06- )
魏 欣(女,2002.08-2006.11)
纪检组长
冯遵平(女,1999.02-2007.04)
王君红(女,2007.04- )
工会主任
夏利群(女,2004.10- )
【于金来简介】 于金来,男,汉族,1961年9月出生,临沂市罗庄区付庄镇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文化程度。1981年7月至1982年10月在归昌供销社任出纳会计。1982年10月至1984年10月在高峰头供销社任主管会计。1984年10月至1993年2月先后任店子乡团委书记、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93年2月至1995年5月任泉源乡党委副书记。1995年5月至2001年5月先后任花园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书记。2001年5月至2004年2月任中共郯城县机关工委书记。2004年2月起任郯城县卫生局局长、党组书记。
于金来先后当选中共郯城县第九次、十次、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系第十一届县委候补委员;郯城县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第十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概况】 2007年12月,县卫生局设有办公室、人事科、医政科、财务科、职业卫生监察科,局属事业单位: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饮食卫生办公室、红十字办公室、县卫生学校、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2006年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2007年设立“审计信访科”、“县老年科协卫生专业委员会”。工作人员35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事业编制20人。办公地点设在县城人民路152号。2005年以来,县卫生局先后被评为全县“平安郯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平安郯城建设信访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市“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06年被授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平安郯城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
全县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8处,其中县级医院3处(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级卫生保健机构4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站),乡(镇)卫生院21处。全县共开放病床1516张。全部职工1705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4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556人,执业助理医师138人,注册护士432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资产总值22510.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6152.4万元;房屋建筑面积179213m2,其中业务用房面积97077m2。
民营医院14处,从业人员146人,其中执业医师27人,执业助理医师33人,注册护士27人,病床280张。总资产2157.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053.0万元。
厂矿、学校卫生室14处,从业人员36人。至2007年底全县有农村卫生室394处,乡村医生1820人。
2007年,全县各级各类医院总诊疗241.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1万人次,其中门、急诊239.9万人次。县级医院诊疗92.8万人次,其中门、急诊46.2万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148.7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61.6%;民营医院诊疗6.6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7.7%。县级医院病床使用率平均57.4%(县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0.4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平均31.8%。全年业务总收入19718.8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收入7148.8万元,民营医院收入428.8万元。
【医政管理】 2005-2007年,县卫生局以狠抓内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总抓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其主要内容:一是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网络。各级医疗单位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建立了全面监控和分级评价的质控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环节质量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率,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率同比降低了32.3%。二是强化财务管理。2005年8月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进一步督促医疗卫生单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10月份投资23万元,在全县所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全部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和财务软件,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全部实现了电算化。三是落实便民措施,简化服务流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便民、利民、为民的优质服务。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门诊普遍开展无假日服务的同时,积极改善医疗条件,加强病房管理,开展全天候手术和病房服务,让病人随时享受到规范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健全院长查房、行政管理、首诊医师负责制、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会议、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项制度,规范了临床管理。继续抓好以病历质量为重点的基础质量控制工作,使病例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五是加强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学习《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同时开展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集中培训,共培训医务人员千余人次,制定并下发了50个规范性文件,就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落实情况进行了5次集中督查与整治,使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体系得以完善,一些不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得以修订,不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程序得以改变,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依法执业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得以强化,医务人员的执业道德素质得以提高,医疗行为也得以规范。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
认真实施“5155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狠抓了中医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医疗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2006年将中医药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范围,逐步提高中药补偿和中医适宜技术补偿标准。重点医技科室得到发展,使群众就医得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互补。2007年6月,名中医专家门诊部在县中医院正式挂牌成立,有力推动了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行风建设】 2005年以来,县卫生局在全县卫生系统认真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成立了全县卫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指导原则、总体要求和实施方案,明确专项治理的工作任务和方法步骤。健全防治医药购销商业贿赂的机制,严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深入开展“三讲、三创”活动,建立健全监督考评体系,完善考评制度,建立医德医风廉政档案,对行业进行全方位管理,从源头上防治了“收红包、开大方、乱检查、吃请”等不良现象,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了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2007年,继续推进制定和完善了长效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卫生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行政许可等重要事项;积极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医疗服务流程,健全医院内部人事、财务、采购等事项的民主监督制度;推行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和医生不当处方公示点评制度和医德医风档案制度,结合开展的“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建立健全医疗管理“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各项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严格规范医务人员临床诊疗服务行为。彻底取消了科室核算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做法,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做到接诊有登记、检查有根据、用药合理,杜绝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
2007年,县卫生局严格按照县“八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以人事编制整治为重点的“八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卫生系统共清退编外人员533人,其中事业单位借调55人,企业单位借调56人,临时人员422人。共发放清退人员补助160万元,其中发放临时人员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缴借调人员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金60万元。对于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管理,提高医技医疗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严肃人事工作纪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纠正药品购销不正之风。2005年以来,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药品联合采购。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结合行业实际,联合工商、药监、物价等六部门制定了《郯城县医疗机构药品联合采购管理办法》,确保药品采购工作有序、健康开展。二是坚持“公平竞争、阳光操作”。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填写采购计划和供应企业信誉度调查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有关信息输入微机,根据价格、信誉度经微机自动化比对,杜绝暗箱操作,有效遏制了医药购销中商业贿赂的发生。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每月对医疗卫生单位的药品出入库情况进行检查,逐项核实采购药品的价格、产地、规格、剂型,严把药品质量关。四是对药品供应商进行监督,严格审查企业资质证明,检查履约情况,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按《暂行办法》予以严肃处理。2005年,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参加了药品集中采购,共采购药品1200余种,价值704万元,药品集中采购总量占临床用药的90%,价格平均降幅达8.8%。让利患者150余万元。2006年,集中采购药品1882种,价值902.8万元,同比增长22.84%,价格同比下降8.8%。2007年,组织26家县直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参加药品联合采购10次,采购药品1447种,采购量占临床用药的95%,药品采购总额1763余万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10.50%,让利于患者185.10多万元。既减轻了群众负担,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杜绝了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医疗市场监督】 2005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21号)、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工作,本着依法行政、求真务实、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重点对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医疗活动及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的人员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而坐堂行医、医疗机构擅自增加诊疗范围、变更执业地点和聘用非医疗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技术工作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各类医疗广告的管理工作,禁止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虚假广告在媒体上刊登或播放,净化了全县的医疗市场。此次专项行动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采取明察暗访,拉网式检查等形式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做到监督检查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进行处理。全年共出动检查车辆80余辆次,执法人员700余人次,检查各类医疗机构730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30家,民营29家,农村卫生室671家,查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457起,其中199家未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证行医73家,超范围行医25家,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22家,非法义诊3件,医疗废物未及时毁形、消毒登记的121家,坐堂行医6家,擅自变更执业地点5家,非法虚假广告3家。责令整改241家,立案157家,取缔无证行医25家,罚款3.9万元。此次监督检查工作:一是规范医疗市场行为,增强了依法行医的自觉性。加强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管理,严格审核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诊疗条件及其从业人员资格,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二是强化卫生行业管理,彻底清除不具备条件开展业务的诊疗行为,切实搞好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的医疗市场秩序。
2006年,共监督检查了各类医疗(药店)机构895家,出动执法人员4895余人次,车辆946余次。共立案查处了328家,无证行医的386家,药店坐堂行医35家。行政处罚了247家,查处超范围行医15家,行政处罚了4家,查处一次性医疗用品未按规定消毒毁型的98家,行政处罚了35家,责令改正的53家,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义诊活动的6家,行政处罚了1家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执业地点的2家,责令改正的2家,摘除非法广告牌5块,共计没收药品器械3万余元,罚款20万余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60件。有效打击和遏制了非法行医的嚣张气焰,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2007年,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非法行医为重点的医疗市场秩序治理,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安全,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县卫生局按照市卫生局统一部署,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乡镇卫生院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内设一级医院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乡镇卫生院21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1家,检查发现有3家乡镇卫生院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7人从事医疗技术活动,有2家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2人超范围执业。全年共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1000余家(处),立案查处194 家(处),取缔非法医疗机构36 家(处),责令整改26家(处),行政处罚了194家(处),打击非法游医1个,摘除非法广告牌48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6件。通过整顿,逐步规范了全县医疗市场秩序,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新村乡首先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新农合试点单位,到年底,全乡合作医疗基金共计58.48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32.54万元,县、乡财政补助分别为9.72万元,市财政补助6.5万元,农民参合率90.4%。兑付医药费11000元,兑付最高金额3336元,受益面占参合者的0.11%。补偿医药费10.5万元,2300人受益。
2006年,杨集、归昌两个乡镇第二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归昌乡全年度共补偿医疗费18万元,6870人受益农民个缴费12万元,参合率33.4%;杨集镇补偿医药费16.6万元,3.9万人次受益。农民个人交费37.5万元,参合率85.6%。新村乡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共发放合作医疗证1371个,集资累计68.8万元,经审核符合报销标准32.7万元,共兑付10.9万元。郯城县新村、归昌、杨集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试点乡镇以来,共有8.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16万元,48170人次受益,共补偿医药费45余万元。
2007年,按照完善“一个体制”(管理体制)、“两个机制”(筹资机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农民自愿、以收定支、农民得实惠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农民不吃假药、确保用药价格合理、确保就近得到医疗服务)的整体工作思路,推动新农合制度健康稳步发展。4月1省政府将郯城县确定为新农合试点县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合当作重大实事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县乡两级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郯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郯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郯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等文件,并率先在全市新增的六个县区中开展了参合农民医药费的报销、兑付工作。同时,狠抓服务行为的规范,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规范收费,抓政务、院务公开,通过公示栏将医疗服务价格、参合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参合农民利益。全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运转正常。全县参合人数702282人,行政村覆盖率100%,参合率84.27%,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3511.11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702.3万元,累计补偿143万人次,累计支出新农合基金1449万元;其中门诊补偿142万人次,补偿报销为801万元,补偿率25%;住院补偿1万人次,补偿报销648万元,补偿率21.7%;受益38.9万人,占参合人数的47%;补偿达到封顶线2万元的有9人,1万元以上的有36人,1000元以上的有1044人。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两个体系建设】 2005年,继续加大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内部设施建设,县政府拨付310万元,为县防疫站配备了气相色谱仪等设备90余件套(价值130余万元),进一步拓展病原微生物及健康相关产品检验范围,提高了对鼠疫、霍乱、艾滋病、碘缺乏病、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等的监测能力及防治水平,并建设了艾滋病病毒筛查实验室,完善疾病控制中心建设。为县二院购置了X光机、救护车、机械手术床、麻醉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区建设和疾病控制中心建设。从而使全县的疫情检测、疾病救治和控制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同时,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演练,提高了一线人员实践技能,确保能够及时、有力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县卫生局结合实际,适时推广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服务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建立起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卫生信息网络,各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
【农村卫生】 2005年,一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室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提高全体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完善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二是加强医院管理,深化乡镇医院内部体制改革,推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规范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完善技术操作规程,使农村卫生室操作更加规范。四是开展了农村卫生帮扶活动。县卫生局机关的职能科室和经营管理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共涉及10个卫生单位,分别从内部管理、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帮扶,通过帮扶提升了基层卫生院救治能力。2006年8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经费供给方式改革的通知》,将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经费上划归县卫生局按职责管理,21处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上划县卫生局管理,为全县农村卫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2007年,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后,根据职能,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院领导班子及工作人员。面向全县,公开选聘了21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和120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领导和技术岗位,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制,形成了有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工作效率。继续推行农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实现了358处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建立了乡村医生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争取和实施政府对卫生工作的投资项目,2006年有花园、重坊、高峰头三处卫生院,实施“360工程”建设项目。花园卫生院建门诊病房楼2000m2,共投资140万元,省、市、县共财政补助85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重坊镇建门诊病房楼2100m2,总投资120万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补助6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高峰头镇病房楼890m2,共投资66万元,其中省、市、县共财政补贴59万元,自筹资金7万元。2007年,为加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确保将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根据财政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省革命老区困难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大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郯城镇、马头镇、庙山镇、港上镇、红花乡等五处卫生院分别利用各自获得的革命老区专项支付资金项目建设资金85万元、55万元、130万元、45万元、105万元和自筹部分资金已经完成了1318平方米、800平方米、2449平方米、700平方米、1682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的修建工程。2007年,郯城镇、杨集、红花、庙山、港上、沙墩、禇墩、胜利等八处乡镇卫生院分别利用“1127工程”、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国债投资等项目共投资702万余元,修建病房楼、门诊楼;投入305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器械40件;有124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被送到省、市、县级医院培训。
【妇幼保健】 2007年底,县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主管护、药师)29人。设有婚前检查门诊、妇科保健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妇产科、儿科、检验、放射科、不孕不育科、乳腺透照等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日本产B超、200 mAX光机、脂腺透照治疗仪、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胎儿监护仪、婴儿培养箱、多功能弱视斜视矫正协调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多功能产床、万能手术台彩超1台,电动产床3张,电动手术床1张,心电监护器1台, 考中医执业药师的条件血球计数仪1台, 江苏执业药师报名条件尿液分析仪1台,执业药师领证条件。开放床位40张,总资产866.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43.6万元。占地1344m2,建筑面积2082m2,其中医疗使用面积1976m2。年诊疗54002人次。
2005年来,妇幼保健工作围绕“以保健为中心,以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和完善孕产妇及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2005年,对全县孕产妇进行建卡,实行孕前、孕中、产时、产后管理,建卡率达到了97.8%,产后方式率达到96.6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3.66%,孕产妇报检覆盖率为95.95%,住院分娩率99.60%,高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疾病防治,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人口缺陷和残疾儿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全县0-7儿童管理率 84.75%,其中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6.5%,体弱儿全部进行专案管理,全县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在10.30/万以内。全年共对9947例新生儿进行了疾病筛查,查出苯丙酮尿症2例、甲低9例,全县新生儿筛查率达到了98%以上。为确保新出生的婴儿的健康发育,建立了新生儿洗浴中心,为出生新生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006年全年共筛查婴儿9473例,其中查出TSU 2例,PKU 1例,均给予免费治疗。听务筛查工作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筛查9264例;确诊了7例先天性聋哑患儿,全年产后访视共访视了9601户,访视率96.61%。参与保健保偿的儿童达68947余人,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84.36%。对3000保入托儿童和200余名托幼教师健康查体,并对查出的50余名体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对9941余名孕妇进行建档建卡。
2007年,完善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加强对高危妊娠筛查、诊断、随访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管理,继续加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有2处预防接种门诊达到了省级示范化门诊标准,其余达到市级水平。儿童对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达到了100%、99.0%、99.3%、99.3%和100%。全年共筛查8442例,筛查率达81.31%;产后访视全年共访视了9838户,访视率达86.71%。全年参与保健保偿的儿童达68020余人,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96.82%,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95.30%,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0万分之38.11以下。并对县直单位的4800余名女工进行妇女病普查,查出了各类妇科炎症1000余例。
【疾病控制】 2007年,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78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2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42人,设有13个职能科室,配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汞仪,酶标仪等大、中型监测、检验设备40台(套),装备16立方米冷库一座。 开展卫生检验监测项目200余项。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22平方米,资产总值680.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59万元。
疾病控制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做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在2007年春夏季节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按照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认真分析疫情形势,狠抓责任落实,积极做好防控救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全县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二是加强对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准备,每年夏秋季及时召开传染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下发防治方预案,对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不出现一例伤寒、副伤寒病例。三是加强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对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管理和接种工作。四是全面做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感、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确保了全县无传染病暴发流行。在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公共卫生综合检测点的作用,以“一个确保”为目标,以“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原则,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了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了防治水平和应急能力,进一步规范了消毒隔离和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五是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继续加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2005-2007年全县23处预防接种门诊顺利通过省市有关部门验收,其中4处为省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9处为市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覆盖率100%。加强免疫规划资料的管理,2007年启动并开展了全县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为预防接种网络信息化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完善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确保儿童都能够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疫苗。2005-2007年,全县卡介苗应种儿童28407人,实种28390人,接种率99.9%;脊灰疫苗应种儿童82767人,实种80686人,接种率97.5%;百白破应种儿童90794人,实种90500人,接种率99.7%;麻疹疫苗应种儿童29829人,实种29716人,接种率99.6%;风疹疫苗应种儿童28856人,实种28745人,接种率99.6%;乙脑疫苗应种儿童23310人,实种23113人,接种率99.2%;流脑疫苗应种37620人,实种37246人,接种率99%;甲肝疫苗应种20680人,实种20429人,接种率98.8%;乙肝疫苗首针应种87834人,实种87742人,接种率99.9%。
2005-2007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外来妇女HIV感染状况调查工作,全县共登记外来妇女2491人,共采样1266份,总采血率50.82%。对全县看守所、拘留所被监管人员进行了HIV检测工作,共查1424人,全部阴性。
【卫生监督】 食品卫生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5年,一是严格准入制度。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严格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和食品市场准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严格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二是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对食品卫生加工单位、食品批发、零售单位、超市、集贸市场及公共场所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调味品、酒类、饮料、米面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水产品、保健用品、桶装饮用水、糕点等食品的卫生状况。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452户次,食品摊点318处,餐饮业333家,检查各类食品样品5173份,行政处罚45家。三是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共出动宣传车60台次,悬挂条幅33条,展板30块,发放明白纸10万余份,提高了群众知晓率。
2006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要求,于3月1日至3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以食品添加剂卫生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卫生监督执法1号行动”。4月1日至10月31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生活饮用水、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卫生监督执法2号行动”。按照《临沂市2006年化妆品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安排,4-8月对全县化妆品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整治。为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组织卫生监督员对全县的餐饮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针对节日特点,重点突出了对宾馆、饭店、学校等集体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进行了检查。5月10日至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加强集体用餐管理,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为主体的“卫生监督执法6号行动”。此次监督检查以农村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食堂为重点,对所辖区范围内所有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营养餐配送单位及学校周围饮食摊点、建筑工地食堂进行一次全面监督。为加强中、高考期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保障广大考生及监考人员的饮食安全,5月30日至6月14日,抽调20名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县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重点对考点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单位、食品商店、食品摊点进行检查,此次活动检查考点食堂4个,检查考点周边餐饮点53户,检查考生集中用餐单位2个,取缔无证经营流动摊点13个。通过检查及整治行动,驻城学校及其周边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净化,同时也保证了“双考”工作的顺利进行。6月1日至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关注百姓饮食安全,整顿小型餐饮单位”为主题的“卫生监督执法7号行动”。9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医疗及生活美容卫生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卫生监督执法8号行动”,主题是“加强美容业卫生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各项卫生监督执法检查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810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610户次,抽检各类食品1564份,生活饮用水316份,化妆品6份,学校(幼儿园)食堂80家,厂矿食堂20家。2006年,重点对食品加工、批发、零售,超市、集贸市场及公共场所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与群众生活相关食品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管。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610户次,销毁过期变质食品126公斤,查处违法案件318起,责令整改821户,取缔无证经营10户,对1890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查体。
2007年,利用广播、报纸、电视、投影、宣传海报、宣传车、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全年共出动宣传车50余车次,悬挂条幅63条,展块30块,发放明白纸5万余份,先后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举办培训班5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4768余人次。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严格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和食品市场准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力度,重点对食品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和超市、集贸市场及公共场所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食品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管。全年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与餐饮单位1253余户次,抽检各类食品312份;查处无证经营的114家,下达监督意见书386户,取缔6户,责令整改66家,处罚13家,罚款4万余元。有效规范全县食品市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2005-2007年,全县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签发(年审)率达95%以上,从业人员查体培训率达90%以上,“五病”人员调离率100%;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覆盖率县城达100%,乡镇达89%以上,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重点加强了对全县旅店业、美容美发、娱乐场所、公共浴池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监测及公共用具的消毒管理工作,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督监测覆盖率达95%,农村饮用水监督监测覆盖率达60%以上,积极做好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健康查体,卫生知识培训等各项工作。全县中小学校学生预防性健康查体率达到90%以上。
【职业卫生】 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职业卫生监督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56家,查出各类违法违规单位29家。其中未落实防尘、防毒设施的10家,作业人员未进行防护的6家,未开展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的12家,未实行职业病危害告知的6家,未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9家。对查出的问题的企业分别给予了警告、限期整改和罚款等项行政处罚。同时,对382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进行了职业性健康检查,占全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1360人)42.8%,查出职业禁忌症1人,未发现职业病现症病人。通过检测发现,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的行业为彩印、胶合板、家俱制造、水泥生产等行业。2007年,按照市卫生局临卫监[2007]16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郯城县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卫生局四个执法中队分别对所辖区域中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中小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共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48家,监督覆盖面达96%以上,查出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和企事业单位比较严重的18家,较轻的10家,责令立即整改的18家,限期改进的10家,同时给予行政处罚的8家。并对全县1102名接尘工人、832名接毒物工作人员开展了职业健康检查,占应查人数的90%以上,查出禁止禁忌症2人。对查体人员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临沂市政府通知精神,县卫生局组织县卫生防疫站监督监测人员对全县31家放射诊疗工作单位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和放射防护监测工作,监督监测覆盖面达100%。同时,积极组织全县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查体,查体率达98%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县第二人民医院】 县第二人民医院设在李庄镇驻地,是集医疗、预防、精神卫生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属差额预算管理,副科级事业单位。2007年底,职工111人。专业技术人员98人,其中副高4人,中级职称44人。设有内、外、妇产、精神病、儿科、五官科及检查、检验等科室,开放病床150张。医院占地面积4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50平方米,大中型设备25台(套),固定资产655.8万元万元。
【皮肤病防治】 县皮肤病防治站系全民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卫生局,承担着全县的麻风病、皮肤病、性病的防治工作。2007年,全站职工54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药、护)15人。配有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各一台,理疗器一套,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脑地形图各1台。设有理疗室、心电图室、药库、制剂室、痔瘘科、外科、妇科、手术室等科室。固定资产162.8万元,大中型医疗设 四台(套),医疗用房面积2730m2。
2005年以来,紧紧围绕彻底消灭麻风病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提高认识,积极防治,控制感染。为实现全县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县委、县政府以及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十分重视麻风病工作,相继制定了措施意见、规定,并在计划、经费实现三落实,保证了麻风病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局领导和工作人员,每年均携带棉衣、棉被、食品等到麻风村看望驻村病人,关心他们在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鼓励他们安心养病,早日康复。为尽早、尽快、及时的发现新病人,县皮防站社防科的四位同志,每年利用四个月的时间,对治愈存活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全面查体和随访,并对高危人群及周围接触者进行线索调查。2005年发现新病人2例,2006年发现新病人1例,2007年发现新病人2例,新发现病人全部驻进麻风村进行康复治疗。对驻村病人全部实行了联合化疗,严格执行定期、定量、规范治疗的原则,使所有病人的正规治疗和联合化疗率达到100%。为减少病人畸残,降低畸残发生率,对治愈后发生畸残的病人,通过县残联康复中心给予免费治疗,2005年为病人安装假肢及康复器具100条(套)。2007年,为12例病人实施了眼矫形术,对肢体残疾的病人免费安装假肢。
在性病防治方面,一是健全性病防治机构,巩固和完善防治网络,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疫情的监管、申报管理工作,做到性病疫情直报及时,准确无误。2005年以来,性病防治宣传始终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把群防、群治与局部重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性病工作的全面开展。2005年发现梅毒二期病人4例,一期3例,淋病51例,尖锐湿疣52例,尿道炎18例。2006年,发现梅毒二期病人3例,一期1例,淋病45例,尖锐湿疣59例,尿道炎2例。2007年,发现梅毒二期病人10例,一期5例,淋病56例,尖锐湿疣73例,尿道炎21例。对发现的病人都给予系统、规范、正确的治疗,治愈率100%,为净化全县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核病防治】 县结核病防治所是全县唯一一所集结核病预防、治疗、管理与一体的专业机构,承担着县政府交办的结核病控制项目任务。2007年,有业务人员37人,其中主治医师10人、主管护师5人、主管药师2人。所内设有办公室、财务科、门诊、病房、放射科、社防科、化验室、B超心电室、药房、项目药房。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配有200、300毫安X光机各1台,双目显微镜,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及B超、心电图机各1台,固定资产216.8万元。建筑面积630m2。年门诊量8475人次。
加强结核病知识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防痨人员的防治水平。2005年4月,对22处乡镇卫生院的放射科、防保科、门诊部医生、384处卫生室和5处县直医疗单位相关人员以及县直各中小学医务室负责人,进行了结核病知识系统培训,接受培训人员达960余人次,6月分别对6个乡镇医院的检验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2007年4月对全县22个乡镇进行轮训,共培训乡村医生798人。通过培训,各级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的理论水平普遍提高,根据Fidelis项目和“五率”目标的要求,县结防所制定了详细培训计划,对全县乡村防痨医生和6个乡镇痰检点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常见呼吸道疾病鉴别诊断、痰涂片镜检质量等,并确定了把杨集、庙山卫生院作为本次项目的辅助查痰点。2007年8月,结合“构建无结核病校园”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资源库内容,到重点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师生对防治结核病的意识,对发现有结核病人的学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了疫情暴发流行发生。
2005年,联合县防疫站对全县中学生进行健康查体。共胸透学生12000余人次。发现可疑病人5例,对新发现的病人及时给予治疗和管理,控制了学校结核病的疫情。2006年2月,加强了与各级医疗单位目标责任管理,将项目任务指标分配到各级医疗单位,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同时,实行了可疑病人转诊指标和确诊病人指标双向控制。2006年,未到位病人及时通知追踪,确保追踪达到100%,到位率达90%以上。2007全年共发放送痰补助费 15037元,贫困病人补助1688元,培训补助15299元,劳务补助 7363元,2005至2007年共发放报病费6万余元,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医疗人员转珍可疑病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全县防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7年2月,经省级考核评估和社会公示,郯城县被命名为“山东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县”。 2005至2007年连续3年在全市结核病控制目标管理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撰稿人:刘志强 张义波
薛艳胜 徐艳丽 刘兆民
审稿人:于金来)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2007年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局 长
黄克勤(2002.04- )
副 局 长
揭子军(2002.04-2007.03)
杨振中(2002.04- )
杜凤礼(2007.03- )
纪检组长
王继云(女,2002.04-2007.03)
孙成云(女,2007.03- )
【黄克勤简介】 黄克勤,男,汉族,郯城县胜利乡张庄村人,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干部。1981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先后在庙山医院、庙山乡党委、临沂地委党校工作和学习。1989年9月至2001年5月先后任港上乡党委秘书、组织委员、副书记、高峰头镇镇长、党委书记。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任郯城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兼610办公室主任。2002年4月至今任郯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概况】 郯城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2年4月,2004年12月组建为郯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科级单位,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机构。全局现共有工作人员29人,其中公务员16人,事业人员11人,工勤人员2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23人,中专1人。下设办公室、食品安全监察科、药品监督管理科、稽查科(队)、药检科(所)、财务科等共6个科室,负责全县45家医疗卫生机构、443家农村卫生室、2个药品生产企业、256家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依法行使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承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督工作。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一是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全县17个乡镇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与安监办合署办公),聘请了65名食品药品协管员和871名信息员,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监管队伍,实现了乡乡有网、村村有人,乡不漏村,村不漏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完善了“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配合县政府起草出台了《郯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郯城县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郯城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有了制度保障。并从乡到村,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把食品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强化对马头糖果、小麦粉产品、大米加工的监督检查,促进了区域性食品产业的规范发展。四是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召开协调会,确定了质监、工商、卫生、经贸、农业等七部门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责任单位,确定了25家食品生产企业、3家食品经营企业、14家餐饮业、8家学校(幼儿园)食堂、4家集体食堂、17家水产品养殖基地、6家畜牧养殖屠宰企业、7家蔬菜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食品安全信用建设试点单位,并组织了实施和验收工作。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体制、预警机制建设。出台了《郯城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郯城县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郯城县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并积极协调各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准备,进一步提高了应对食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六是做好牵头协调,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先后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春节、五一、中秋节、十一、元旦、两会、中高考、学校周边食品安全、饮用水质量、劣质奶粉、桶装水、饮料、红心鸭蛋、食品小吃一条街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社会反响强烈。
【药品市场监督管理】 2005年以来,开展了多项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活动。一是集中开展了以农村用药质量为重点的农村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农村药店、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拉网式检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用药质次、价高、不安全的问题;二是集中开展了中药材、中药饮品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三是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及用药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规范药品使用秩序;四是集中开展了药品经营秩序混乱企业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出租证照、挂靠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五是开展了疫苗、兴奋剂、麻醉药品经营使用秩序专项检查活动,预防发生用药流弊;六是开展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医疗器械、植入材料、隐形眼镜等敏感产品专项检查活动,推进了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规范化创建工作;七是积极协调工商、广播电视等部门,开展了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活动,防止虚假广告误导患者、贻害百姓;八是开展了终止妊娠类药品使用管理和“齐二药”假药、“欣弗”查封扣押专项整治行动;九是开展了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监督检查活动;十是开展了打击制造邮售假药专项行动。2005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6566人次,监督检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共计1906个次,其中生产、经营企业801个次,医疗机构256个次(含私立医院),农村联合卫生室849个次,查出劣药1950批次,假药156批次(含中药饮片),取缔无证经营22家,受理举报(电话、信函、来文)案件102起,总计立案处理143起,当场处罚283起,涉案货值34.92万元,罚款85.23万元。
【药品“两网”建设】 2005年以来,在前期“两网”建设开展的基础上,重点在提高运行质量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农村药店,逐步形成了药店、诊所竞争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平抑药价、让利于民。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发展药品零售店256家,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5-20%。二是加快乡镇药品监管网络建设。依托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实行食品安全网和药品安全网两网合一,加强专兼职监管队伍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专管为主、协管为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药品监管网络。三是围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把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与整个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把符合条件的药店纳入合作医疗定点供应机构,让“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就医购药渠道,进一步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
【药品检验】 国家药监体制改革要求县级局实行药品检验和药监机构局所合一。2007年3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该局配发了一辆价值78万元的药品快速检测车,可现场对500多种中药材、中成药及化学药品进行初筛,大大提高了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密度,增加了抽验的针对性,有效降低了政府监督的成本。2005年以来,共进行针对性抽验药品1008批次,经检验不合格药品352批次,抽验不合格率34.9%。建立了药品抽验数据信息库,及时将抽检确认为不合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县药品招标办、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帮助他们从进货源头上堵住假劣药品再次流入郯城县辖区,使药检信息变成了农村药品流通安全网络过滤器。在2006年9月全市药品快检大比武活动中,郯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两人参加比赛,一名获西药快检单项第一,另一名获中药快检单项第三,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主要是监测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是药品再评价工作的一部分。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1)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提出对有关药品如何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2)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2005年,成立了郯城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药检所长兼任中心主任。监测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并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全县共设网点317个。县中心通过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进行培训,督促监测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事件。2005年以来,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1392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8例。县ADR监测中心已经全部实行电子网络报告,并开通监测点网上直报5家。
【医药经济发展】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认真履行向社会作出的“十项承诺,把所有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的行政许可初审上报项目全部纳入县政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二是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按照“监督有威,帮助有为、促进有效”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努力创造公开公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三是强化药品和银杏产业质量监督。认真做好药品批发零售企业GSP认证工作,协助县银杏产业办公室推进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进程,努力把郯城银杏产业和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银杏产业和医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培训工程,力争每年培训食品药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0名、质量管理人员100名,从业人员1000名,不断提高广大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发展零售药店256家,全县药品价格评价下降15-20%。
【文明单位创建】 一是坚持精神文明目标管理。将制度建设、环境面貌、思想政治学习、职业道德、行业作风、遵纪守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综合治理等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争创文明科室”、“五好文明和谐家庭创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使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文明风气日渐昌盛。连续三年开展职业道德、行业作风状况问卷调查,被监督单位对该局药品执法工作、行业作风、职业道德三方面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三是坚持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业务和身体素质,组织各项文娱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四是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2005年以来,共为百村帮扶、计划生育薄弱村帮扶、荒山绿化、扶贫助孤等共计投入资金6万多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基础设施建设】 郯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刚成立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执法车辆、办公设施、抽验经费、检验装备严重不足。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不畏困难,增收节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办公条件和执法装备,改变了建局之初一穷二白的局面,基础建设工作走在了系统县区局的前列。2006年购买了1956平米的办公楼,解决了一直备受困扰的办公用房问题,使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60平方以上。投资15万元对新办公场所进行装修,为各办公室安装了空调、换了新的办公桌椅和档案用橱等办公设备,使办公场所焕然一新。
(撰稿人:杜凤礼 张则民
审稿人:黄克勤)
医药购销
县医疗公司
2005-2007年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经 理
王 康(2004.04- )
书 记
孙晋敏(女,2002.10- )
工会主席
蔡 红(女,2004.03- )
副 经 理
孟宪强(2004.03- )
【王康简介】 王康,男,1969年9月出生,1989年6月毕业于山东泰安药材技校,1989年8月在郯城县医药公司工作。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在省委党校大专班学习。1994年1月至1998年2月任郯城县医药公司马头经营部副主任、主任;2001年取得全国考试执业中药师资格;2002年10月任郯城县医药公司仁和堂连锁有限公司副经理;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任郯城县医药公司副经理;2004年4月至今任郯城县医药公司经理。
【概况】 郯城县医药公司隶属临沂医药集团,下设办公室、财务科、业务科、质检科、企管科、储运科、销售科7个科室,仁和堂连锁药店27个,其中县城10个,乡镇17个,药品零售网点遍布城乡。公司全体人员102人,具有专业技术人员94人。
2003年12月25日,经临沂市人民政府批准,临沂市医药集团总公司进行整体改制,2004年7月31日,资产审计评估工作全部完成。2006年11月24日,市政府批准成立临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市翔宇集团出资4852.94万元,出资比例60%;原国有资产出资3235.29万元,出资比例40%。企业由原国有企业变更为民营控股企业。郯城县医药公司更名为郯城翔宇仁和医药有限公司。
2006年5月18日,公司职工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合同后,公司职工由原162人缩减为102人。
【经营状况】 公司坚持以药品销售工作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内市场为重点,以企业改制为契机,一方面充分发挥“仁和堂”品牌效应,不断扩展零售阵地,满足人民群众就近购药的需求;一方面紧紧依托市集团公司规模优势,针对县内医疗机构大力发展药品批发业务,积极参与县卫生系统药品招标工作。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务稳步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质量管理】 公司于2004年12月一次性通过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GSP认证工作,成为郯城唯一一家同时具备药品批发和零售资质的药品供应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有序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微机化管理,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从而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坚持多年无一例药品安全质量事故发生。
【文明服务】 公司始终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坚持不懈地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针对医疗机构推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实行统一配送;针对广大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推行“一对一”进店导购服务,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职能,为全县参保人员刷卡业务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平台。
(撰稿人:孟宪强
审稿人:王 康)
县第一人民医院
2005-2007年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院 长
张亚中(1999.01-2006.11)
院党委书记
张亚中(2002.08- )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魏 欣(女,2006.11- )
党委委员
张为朵(女,2003.04- )
徐永旭(2007.04- )
李 宁(2002.09- )
执业药师报考条件时间解祥俭(2005.05- )
工会主席
殷振奎(2007.04- )
纪委书记
解祥俭(2005.05- )
【魏欣简介】 魏欣,女,汉族,1959年11月出生,山东省郯城县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主管护师职称。1977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护师;1990年12月调入郯城县卫生局担任科员,1996年12月过渡为公务员,1999年3月任卫生局工会主任;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任卫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6年11月任卫生局党组成员、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曾获“振兴沂蒙”劳动奖章、“临沂市优秀公务员”(荣记二等功一次)和郯城县首届“十佳女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张亚中简介】 张亚中,男,汉族,1956年4月出生,临沂市河东区重沟镇新集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卫生管理),内科副主任医师,历任郯城县卫生局医药政股股长、办公室主任;1992年任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1999年1月任院长,2002年8月兼任党委书记。曾获山东省“征兵工作先进个人”和临沂市“十佳道德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
【概况】 截至2007年底,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共有在职职工571人,其中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197人,初级职称235人,员级职称62人,开放床位615张,设置临床一、二级科室及医技科室30个,行政职能科室20个。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80余台(套),其中有GE生产的singaEXCITE0.2T核磁共振、C型臂、螺旋CT、C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GE彩超和飞利浦“心影”彩超等百万元以上的设备七台(套)。
2005年,围绕“安全教育,细节服务”这一主题,医院开始广泛深入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抓实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了“好医生从我做起”活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全年共评选出“好医生”7名;建立了急诊外科,完善和充实了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服务流程,使绿色通道更加畅通。在同年的“5.12”国际护士节上,医院启动了“创建病人满意病房,争做星级护士”活动仪式,年底共评出病人满意病房2个,优秀护士长2名,“星级护士”20名。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上,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在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范围内先后三次对药品进行降价,让利患者400余万元。规范药品购销行为,积极参加市、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明码标价,同年药剂科获郯城县“诚信药房”光荣称号。2005年度内组织2次送医、送药下乡和为边缘乡镇特困户捐款、捐物活动,全年免除“三无”及特困病人医疗费用20多万元。积极扩展新的诊疗项目,通过剖腹洗胃,成功救治了一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为中毒急救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展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宫腔镜微创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氧驱动雾化器治疗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食道癌病人食道内支架安放、心脏破裂及支气管断裂等。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开展新的检查、检验项目。继续实行“文明职工”管理制度,出台了《纠正药品购销不正之风实施办法》,对医务人员提出了“七个不准”。继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人事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医院改革与发展。与龙泉街居委签约,征地16余亩,实现了医院迁址45年来的第一次土地增扩。投资100余万元为门诊及病房安装中央空调和分体式空调。新建了100平米的住院处。为县国际银杏节等重大活动提供医疗服务30余次,并抽出专职人员参加县委组织的农村帮扶工作。2005年度医院被临沂市人事局、临沂市卫生局评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郯城县“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第二届关心国防建设十佳单位”和“科技兴郯先进单位”。2006年,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治理商业贿赂、惠民医疗工程实施等活动。对全县持有“九证(《残疾军人证》、《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证》、《复员军人证》、《农村五保供养证》等)”的12万名惠民医疗服务人员,按照相关政策认真进行兑付;限价单病种增加至50种。并开设了“扶贫病房”,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难题;在开展专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院中层干部与院党委签定了廉洁行医承诺书,落实“一岗双责”,把行风考核结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需求,成立了体检中心,更系统、更全面地为群众进行健康查体,每月8日定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医院医疗业务用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成立了“糖尿病防治之家”;2006年新建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核磁共振室及医疗废物暂存处403.8平米,改造搬迁旧房1831平米,购置3台全自动电蒸汽发生器,解决了供应室、洗衣房及病人饮用水问题;改政工科为人事科,将口腔科升为一级科室;2006年度医院被市妇联、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卫生局授予“优秀妇女维权岗”和山东省卫生厅确定的“山东省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考核办公室的考核验收;核磁共振设备于8月份安装试运行;11月份,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张亚中提出辞呈,由时任县卫生局副局长的魏欣担任院长职务。为不断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健康、和谐、稳步发展,医院举行了首届中层干部“管理与服务”培训班;2006医院被市卫生局确定为“360工程”培训基地。2007年继续深入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健全和完善了院、科、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为给病人提供较为舒适、宽敞的住院环境,在院内建了一处面积为472平方米的病区,新病区投入使用后,又对全院部分病区进行调整,使住院床位由原来的465张增加到615张,有效缓解了住院拥挤的矛盾;新购置了实时定量荧光PCR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设备20余台(套),总价值135.58万元;《医院信息》创刊;为规范医药、器材及物资等的规范采购,设立了采购办公室;实行抗生素三线药物审批制度,医院被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评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妇科TCT检查宫颈癌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PCR实验室顺利通过省专家验收;“120”急救中心实行GPS卫星系统定位;2007年成功召开了第五届职代会暨工代会第一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收购原约翰.莱特校区为新院区的提案。2007年度医院被市总工会评为“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新农合报销处成立,医院编写的《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实用药品目录》一书中,对新农合专用药品进行了特别标识,保障了参合农民的利益;根据《山东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规定,个人与单位均签订了《山东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2007年完成门诊量280546次,入院人数23289人,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66095人和2712人,业务总收入9225万元,比2005年的7605万元增长了21.3%,医院驶入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医疗新技术】 1、内科: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及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安置、食道内支架安放、重症乙肝、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液及肿瘤疾病灌注治疗、微创碎吸法治疗脑出血、农药中毒剖腹洗胃、脑血栓颅内溶栓治疗、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及肺炎等。
2、外科:前列腺及膀胱肿瘤电切术、腹腔镜胆及阑尾囊切除术、回植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三联式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开颅血肿清除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细孔钻颅穿刺置管加尿激酶注入血肿引流术、显微技术治疗多种颅内肿瘤和椎管内肿瘤、肺癌心包内切除术、肺大泡手术及自发性气胸肺大泡腋下小切口手术,心脏及支气管破裂修补、各种中、低、高位硬膜外麻醉、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及复合麻醉等。
3、妇产科:液基细胞学检查系统(TCT系统)筛查宫颈癌、宫腔镜微创手术、经阴子宫全切术、无痛人工流产术、腹膜外剖宫产及新式剖宫产,分娩镇痛、无痛分娩、导乐陪伴分娩。
4、医技科室:成立PCR实验室(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检查艾滋病、梅毒、肝炎病毒等,脑彩超(经颅多普勒)、脑电地形图,精确病灶注射和影像微创介入治疗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颈肩腰腿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突发性耳聋、雷诺氏病等,皮肤科开展冷冻治疗、电离子激光治疗、封闭治疗、免疫疗法和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等,口腔科开展各种义齿的镶复、烤瓷、铸造,牙裂畸形整复;眼科开展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等;血液净化中心开展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灌流、超滤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以及股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手术等。
【科研成果】
国家专利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头部定位尺
设计人:王兴铧
专利号:ZL2006 2 0167812.6
专利申请日:2006年12月4日
授权公告日:2007年11月21日
证书号 第978541号
(撰稿人:李金花 审稿人:魏 欣)
县中医院
2005-2007年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院 长
金 镖(1999.01-2005.06)
石启贞(2005.06-2007.05)
陈同刚(2007.05- )
副 院 长
杨大国(1999.01-2007.06)
胡敬宝(2002.08-2006.11)
夏明华(2007.05- )
丁学刚(2007.05- )
【陈同刚简介】 陈同刚,1981年1月至1995年9为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1995年10月至2007年5月任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2007年5月起任郯城县中医医院院长。
【金镖简介】 金镖,1980年1月至1985年11月为郯城县李庄中心医院医生;1985年11月至1995年10月任郯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院长;1995年10月至2005年6月任县中医医院院长。
【石启贞简介】 (见人口和计划生育卷)
【概况】 郯城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9年12月,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县中医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康复中心。县中医院占地面积15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0平方米,可开放病床256张,现开放病床100张,拥有门诊楼(2700平方米)、病房楼(5710平方米)各一座。医院现拥有德国产CT机、全身彩超、经颅多普勒、碎石机、动态心电图机、动态血压仪、麻醉呼吸机、500mA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光电血球计数仪、全自动酶标仪、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治疗仪等医疗设备40余台(套)。医院共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肛肠科、针灸推拿科、麻醉科、特检科、检验科、放射科等临床医技科室20个。
(撰稿人:倪敬武
审稿人:陈同刚)
体 育
县体育局2005-2007年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局 长
王玉雪(2001.05-2007.04)
朱广栋(2007.04- )
副 局 长
田 华(1996.08- )
孟一兵(1999.03- )
顿开平(2007.04- )
纪检组长
刘焕忠(1999.03-2002.10)
刘 祥(2005.07- )
工会主任
岳喜军(2002.10- )
【王玉雪简介】 王玉雪,男,1956年11月18日出生,山东省郯城县郯城镇王卸村人,大学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1971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郯城县文具厂车间主任;县供电局劳动人事科科长、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小卜乡党委书记、十里乡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县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朱广栋简介】 朱广栋,男,1964年6月4出生,山东省郯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郯城县沙墩乡人大办公室秘书;郯城县归义乡计生委副主任;郯城县归义乡信访助理员;郯城县政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郯城县政协委员会文史委副主任;郯城县政协委员会文史资料委主任;郯城县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党组书记;郯城县体育局局长。
【概况】 郯城县体育局原名郯城县体育发展中心,2007年12月改为现名。本局下设办公室、竞技体校、社会体育科、场地和保卫科、财务和产业科、计生办等科室。竞技体育共有12支训练队,设田径、举重、武术、摔跤、跆拳道、散打、体操、柔道、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12个专项。社会体育设体育场指导站、公园服务站、郯化服务站、栗园服务站等7个服务站,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太极拳、门球、羽毛球、象棋、扑克、秧歌等项目。从2005年到2007年本局运动队共参加市以上比赛近百次,获取世界第一名1人次;世界第七名1人次,亚洲第二名1人次,亚洲第三名1人次,全国冠军6人次,亚军2人次;省冠军9人次,亚军12人次,季军11人次;市冠军100多人次,亚军90多人次,季军70多人次。
从2005年起,郯城县被山东省体育局确立为“武术特色县”和“群众体育先进月先进单位”等称号,被省体育局、省民族宗教局授予“民族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在市体育局连续5年的年度考评中,郯城体育局在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体育产业工作年年分别名列第一。
【社会体育】 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体育工作已经形成了组织网络化、设施标准化、竞赛制度化的格局。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3人,其中一级43,二级213人,三级197人,社会体育指导站7个。全县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以上。机关、厂矿、学校百人以上的单位50%以上成立了运动队。体育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07年底,全县17个乡镇全部有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行政村中70%有球场、棋牌室等。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被市体育局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
【竞技体育】 2005-2007年,是郯城县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的时期,连续三年度的竞赛和输送总评分都列全市第一名,三年中共向上级输送体育专业人才33名,其中国家队2人,省队4人,高等院校27人。
2007临沂市第四届运动会预赛胜利召开,郯城县代表队派出了206人参赛的强大阵容,通过7个月的顽强拼搏,终获80枚金牌,金牌总数冠列九县三区之首,技压群雄,独占鳌头。
2005-2007年三年间郯城竞技体育连年被市体育局评为先进单位。
【体育产业】 郯城体育产业起步较晚,2001年成立了体育产业科,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郯城县体育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郯城县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实现三级跳,2005年彩票发行达400万元,2006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2007年销售额猛增到1100万元。
电脑体育彩票发行,县城共有15个发行站,各乡镇驻地都有分站,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居全市第3位,对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开展体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年年都受到市体育局的表彰。连年被市体育局评为“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
组织人员大力开拓体育产品市场,郯城人民体育场周围,沿人民路及朝阳路两侧已开办了十多家门市,专营体育用品,每家年营业额都在十万元以上,有力的丰富了郯城体育市场,为全面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撰稿人:田 华 审稿人:朱广栋)执业药师报考中药还是西药好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如有违规或者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